台灣接連不斷的食安風暴最近又多了組合牛肉的問題。
以上二張圖,都是我們試過的牛肉,你們能分辨哪個是組合肉哪個是原肉的牛排嗎?!
原肉沙朗牛排一份(240g)普通等級成本約$140以上,組合肉牛排只要$80就有價差將近一倍。
我本身經營著餐館,卻常常也想不透為什麼路邊攤的牛排店或某些平價牛排館甚至是某些連鎖餐飲,可以提供如此便宜的牛肉。
因此,我去夜市就算要吃牛排攤(一客120元以內的)也寧願點雞腿(就算牠是冷凍很久的肉,也總比吃不知道加了多少東西調味的重組牛肉好)。
如果你用的是原肉,成本可能就大過一百了,如何能賣你這麼平價呢?!
當然,組合肉也並不是不能吃。對餐飲業者而言,除了可以節省一半的成本之外,重組肉因為已經去掉牛肉裡的筋膜,反而變得更軟嫩,
烹煮時也不容易失敗。
只是會拿去重組塑形的肉必定是品質較差的次級品,重組過後也失去了牛肉本身的鮮甜味,只剩下一些奇奇怪怪調味料味道,吃多了勢必不好。
教大家幾個分辨牛排原肉和重組肉的方法:
1、重組肉經過機器重新組合,因此形狀工整一致,煎過之後邊緣一樣平滑整齊。原肉每塊牛排形狀皆有差異,煎過之後邊緣會縮,不會平滑整齊。
2、重組肉看起來有點乾柴,但吃起來依舊軟爛,不會咬不動。原肉因為保留了肉汁,所以看起來鮮亮多汁,但咬起來因為有筋膜的關係會有嚼勁。
下次吃牛排時,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分辨出你吃的肉到底是不是重組肉了。(你看出來了嗎?!第一張圖的牛肉是重組肉,第二張圖是原肉。)
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在餐飲市場上並不一定適用,但是愈便宜或是價差愈大的食物,其中隱藏的真相更是嚇人。
消費者的意識和素質若是不進步,台灣的食安問題絕對會繼續的發生。
要讓自己食的安心,就該從認真了解自己吃下肚的食物開始做起。